原标题:更好的日子,更美的独龙江
今日的独龙江。鹿昕 摄
三月的独龙江隧道口,依然被厚厚的白雪包围,车辆从6.68公里长的隧道中驶出,恍若进入到奇幻梦境中,山间白雪皑皑,参天古树的身影在雾中闪现,红艳艳的高山杜鹃在路边绽放,冬与春在这里交织碰撞。沿着山道蜿蜒而下,江水环绕的民族风情小镇出现在眼前,这就是今日的独龙江。
2019年4月10日,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整个独龙江一次又一次沸腾起来,一封书信,连接起首都和边疆,总书记和独龙族群众心贴心。牢记嘱托,感恩奋进,独龙族群众在党的带领下,人人参与,共建家乡,产业发展提速,乡村振兴全面推进,3年过去,总书记牵挂的地方如今已是人人向往的地方。
美丽神秘的独龙江新的发展
蓝天尽头是白雪勾勒出的山尖,峡谷深处暖风迎面、桃花盛开,平整宽敞的柏油路伴着青绿的独龙江水延展,沿江两岸是独龙族群众的新居。龙元村就掩映在粉白相间的花树中,而家家户户用鹅卵石镶嵌的庭院挡墙,别致有趣,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。
“这个要先放土。”年轻的独龙族村干部——龙元村党总支书记吕正华正和村民们一起打理美化庭院的花盆,他们手中的花盆造型别致,是用树干挖出来的槽,花盆里的土都是村民自发从附近的山上找来的,而鹅卵石挡墙也是村民们亲手垒砌的。
“鹅卵石都是乡亲们自己在江边找的,乡政府负责用车拉回来,并且提供水泥和沙子,然后党员、干部、驻村工作队队员带着大家一起干。”贡山县县委常委、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文宝说,旅游乡村的建设一直是独龙江乡发展旅游产业的目标之一,村里曾经用竹篱笆来做墙,虽然也美观,但经不住风雨侵蚀,后来就统一改成了用鹅卵石砌墙,就地取材的石墙与独龙江相得益彰。党员、干部带头干也极大地激发了乡亲们建设美化家园的热情,大家纷纷用自己的智慧装点自家的庭院。
孔当村腊配小组村民孔继华别出心裁地把“美丽庭园”和菜园结合,美观又颇具野趣;迪政当村把小溪引进鹅卵石堆砌的沟渠中,在村里打造出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的景致;巴坡村村民王国光亲手设计“幸福不忘共产党”主题庭院……美丽乡村建设是独龙族群众“好日子”的寄托,产业发展则是“好日子”的底气。党员群众齐心协力,因地制宜,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子,把独龙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换成了特色农业优势。
草果产业是巴坡村乃至整个独龙江乡的支柱产业,家家户户都有草果地,“我们村去年草果收入超过10万元的就有好几户。”巴坡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王志臣说,除了草果之外,巴坡村“两委”班子与驻村工作队在产业发展上做“大文章”,独龙鸡、独龙牛、独龙蜂养殖已初具规模。“我们从去年11月开始种植羊肚菌,羊肚菌收成周期短,这叫做‘长短结合’。”王志臣说。
海拔2500米的担当力卡山腰,肆意生长的古树遮天蔽日,人迹罕至的山林里,枯枝落叶酝酿出肥厚的腐殖土,迪政当村村民打破了山林的寂静,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扒开松软的土壤,种下灵芝菌种,种下一份希望。“这是我们集体的,大家要一起干。”55岁的村民熊丽治不服输地背起灵芝菌种。
“大家都很积极,动员后就全都到了。”迪政当村委会副主任陈学龙和村民一起运送菌种,刚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陈学龙时时刻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,冲锋在前,充当起村民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桥梁。
独龙江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新华一边带着村民干活,一边介绍情况,灵芝适应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区种植,同时要求光照时间不能过长,夜间温差大有利于菌种发酵。“迪政当村海拔高,之前试种植过草果,发现不适合,但是却适合种灵芝。”李新华言语中有期望、有笃定,他相信,灵芝种植可以破解迪政当村产业发展的瓶颈。
这三年来,独龙江乡产业稳步发展,2021年仅草果一项,产量就超过2555吨,产值约2044万元,比2019年增长了近一倍,人均纯收入比2019年增长60%。
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,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,号角吹响,凝聚磅礴的发展力量。
古老崭新的独龙江新的活力
随着山道离开独龙江干流,几经环转,视野豁然开朗,巴坡村拉王夺小组仿佛“桃花源”出现在峡谷中,笔直的水泥路贯穿村子,路两旁新居中红旗飘扬。村民于粟花正忙着打扫卫生,一家六口的全家福悬挂在屋檐下,见到记者,她热情地打招呼:“快进来坐。”闲谈中得知,于粟花的丈夫正在学驾照,他们计划在两三年内为家里添置一辆面包车。
“有了车子,孩子上学放学方便点。”孟秀琴在自家伙房里娴熟地炒着菜,她家买了一辆小面包车,进进出出、干活都用得上,“家里目前什么都好,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,将来考上大学。”巴坡幼儿园的孩子礼貌地用普通话说:“阿姨好!”娜洛底安置点里,参加村里修鹅卵石挡墙的马绘青主动和记者打招呼,50岁的她还用普通话说“你好!再见!”“老县长”高德荣说,“独龙江的变化大不大,就看独龙族群众的日子过得好不好。”
如今,“一步跨千年”的独龙族群众已经适应了变化,与山外的世界不再遥远,古老民族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村村通柏油路,组组通硬化路,户户通卫生道,汽车成了独龙族群众的必需品,85%以上的家庭拥有了机动车,还涌现出一批女驾驶员。在独龙江乡,与“拿得出手”的基础设施相对应的是独龙族群众昂扬的精气神,他们充满希望与斗志。
“现在的独龙族小孩都很幸福。”从教26年的独龙族教师马建新由衷地感叹,他自2007年抽调回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后,就下定决心留在家乡,发挥会讲独龙语的优势,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,“不过现在不一样了,家长基本都会讲汉语,也越来越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。”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中心校区颇具独龙族特色,头顶“茅草”的教学楼色彩亮丽,“彩虹”在外墙上闪耀;塑胶篮球场上,学生的笑声不断;教室里,多媒体一体机播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深深吸引着孩子们,现在的校园美得像童话。
“我们现在用的是‘白板’,还有一间录播室,可以和珠海的学校一起上课。”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副校长杨鹏举说,在各方的帮扶和县、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学校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“追赶潮流”,还通过人才引进,强化师资力量。学校在落实贯彻“双减”政策的同时,积极开展课程改革,推出一系列“山水教育”读书、竞赛、课外兴趣活动,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。
在展览室里,记者看到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作品,有扎染布料、手工独龙毯……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。“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外,更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。”教师褚五昌说,所有老师的共同心愿是让独龙族学生走出大山、走向世界。
不负众望,一批批独龙族学生正在走出大山,其中,有的已是博士生、硕士生,他们不仅见识了多彩的世界,还学到了更多知识,反哺家乡。
“现在年轻人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了,收入也增多了。”独龙江乡社保中心干事张志龙介绍,通过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宣传动员,群众外出务工的积极性逐年提高。目前,在省内外务工的独龙族群众达416人。“除了外出务工,在乡里也可以找到工作了。”张志龙说。
2020年12月正式营业的独龙江天境酒店是一家四星标准园林式度假酒店,整座酒店的建筑散落在半山腰,俨然一个自成一派的小庄园。酒店不仅助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,也为20多名独龙族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。家在肖旺当村民小组的孔玉芳已经在酒店工作了1年,“在这里工作,离家近,又很方便。”孔玉芳说。
除了务工,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发展自家的产业,便捷的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新的途径,迪政当村冷木当村民小组村民白忠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,他的抖音作品让独龙江以外的人了解到这片神奇的土地,直播带货更使他收入不菲。
“现在很多人都通过快递卖土特产。”独龙族姑娘金莲英和丈夫一起在乡里开了一家快递超市,每个村、组都能送达快递,大家也都习惯了网购,方便又便宜。
生产桥如道道彩虹跨越独龙江,被淘汰的溜索有了新的用途,它不再是人们出行不得已的选择,而是连接山林与公路,开发出新功能,成了草果溜索。
在大山深处的村寨中,在奔腾的独龙江水旁,独龙族群众跟随党,满怀信心与激情,建设更好的家乡。
奔腾不息的独龙江守护一方
随着山顶积雪消融流入独龙江 ,绿如翡翠的江水悄悄上涨了。一大早,孔当村党总支书记孔世平急匆匆赶往孔当村腊配村民小组,查看完村民小组鹅卵石挡墙修砌的进度后,又驱车前往独龙江上游的迪政当村,他要趁着江水上涨前,把鹅卵石拉回来。
在担任孔当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之前,土生土长的孔世平是独龙江交警中队的一名辅警。对于落到自己身上的责任,起初他有些迷茫。“我们这一届村‘两委’班子都是年轻人,刚开始,我们几个年轻党员都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。”孔世平说。
“刚开始感觉很累,但是下定决心去做之后,我们现在都能胜任手上的工作了。”提起村里的工作,孔世平笑着说。
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兴疆稳疆,重在基层。”如孔世平这样的独龙族年轻党员干部正在迅速成长起来,他们对党忠诚,勇担责任,在最基层,在祖国的边境,把自己化作家乡建设发展的基石。
离迪政当村不远处,是正在施工建设的克劳洛旅游特色村,记者又一次在途中见到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文宝,这位书记似乎在办公室里待不住,总把自己当村民、当村干部,在一线干工作。
冲锋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、信赖,独龙江乡党员队伍不断壮大。目前,全乡拥有435名党员、35个基层党组织。2021年,有148名独龙江乡群众自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。党员群众心连心,强边固防、保护生态、防控疫情,共同守护边疆。
孔当村丙当村民小组村民肖英梅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,主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,并在2021年当选村委委员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入村里的工作,他们趁着假期,在边境线上,在疫情防控卡点,书写青春。就读于大连民族大学的李富艳家在迪政当村,春节前,她积极投入抵边联防工作,“以前是被别人守护,现在,我也想守护边境,守护家乡。”爱国守边已融入独龙族群众的血脉。
马库村41号界桩处,独龙江奔腾到此,流入缅甸境内。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已正式投入使用,前端设备在探查到有人员靠近时,立即用汉语、傈僳语喊话阻止,铿锵有力的话语是守边人的决心。来自重庆的民警李远航在41号界桩默默守护,“当警察嘛,这是我该做的,不苦。”巴坡村境内有37、38、39号界碑,界碑位于邦唐山口,海拔3000米以上,其中,37号界碑海拔高达4000 米以上。巴坡村民兵、界务员组成的巡逻队完成一次巡逻需要6天时间,“条件非常艰苦,全程靠自己的双脚走,但是为了守护家乡,没有人喊累。”巴坡村党总支书记木京龙说。
“村村是堡垒、户户是哨所、人人是哨兵。”党政军警民“五位一体”,戍边民警和干部群众组成的防护队伍,巡逻在边境线上,坚守在疫情防控卡点,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:“守护家乡,守护边疆。”“我们家乡这么美,我们要保护它。”全国最美生态护林员荣誉称号获得者李玉花说,巡山护林的工作虽然很辛苦,但却很满足,在保护家乡生态的同时,还可以通过生态农业脱贫致富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!”一个个生态护林员就像一道道彩虹,点缀在山林间,守护着祖国近百公里的边境生态安全。
巍峨高耸的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东西相对,绵延千里,如战士矗立,独龙江从中奔腾而过,如血液沸腾,这是祖国西南边陲,是中国最后一处秘境,“扎根独龙江,一心为人民”的戍边民警、永远跟党走的独龙族群众、怀着极大热情投入独龙江工作的外来干部,他们共同守护着边疆!(鹿昕 和彩云)